如何看待车规级的芯片28nm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,卖的比3nm消费芯片更贵?制作工艺不是越小越贵吗?
我觉得可能是车规级要伴随着汽车风吹日晒,要经历过高温寒冷。就连纸巾盒,雷军在直播中都说了,去了新疆测试普通的一些纸巾盒都融化了,那怎么做到材料不融化,达到车规级就是一个标准了!当然不仅仅是风吹日晒、还有足够安全、足够成熟。毕竟是汽车比一些终端产品肯定要更重视一些东西的!
所以车规级芯片为何比消费级芯片贵?先给答案除了要经受-40℃~125℃的极端温度考验,还需满足抗振动、抗电磁干扰等严苛要求,成本自然水涨船高。
那么车规级芯片相比消费级别芯片要经历哪些考验呢?
它高温考验,车规级芯片需满足-40℃~125℃的极端温度范围;不仅如此,它还需要抗振动、抗电磁干扰(EMC)等要求。这是需要成本的!
在设计这颗芯片也需要考虑到额外的成本,它需要设计冗余电路和防护模块。例如,车规 MCU 的MCU 内核需集成错误校验(ECC)和冗余逻辑,而消费级芯片通常无需此类设计。
就这两项,就会让车规级芯片比普通消费级别芯片要贵。可能要增加 20%-30%的流片成本。因为在汽车上,不仅仅要追求算力和性能,更要追求成熟的工艺和严苛的质量把控。
车规级芯片采用成熟制程(如 28nm),但需在专用产线上生产,且良率要求严苛(<1ppm)。例如,消费级 28nm 晶圆良率可达 90%以上,而车规级可能仅 70%-80%,导致单颗芯片分摊成本显著上升。
而 3nm 消费芯片虽工艺先进,但良率初期可能仅 50%-60%(如台积电 3nm 初期良率),但因产量庞大(如苹果 A系列芯片),单颗分摊成本仍可能低于车规级。
在封装测试方面,车规级芯片需要经历通过三温(-40℃~150℃)测试、振动测试等严苛验证,测试时间长达消费级的 3-5 倍。例如,车规级 IGBT 模组需额外进行功率循环测试,单颗测试成本达消费级的 5倍。
同样车规级芯片需要的“全生命周期成本”更高
在研发成本方面,车规级芯片需要经历 2-3 年的开发周期,认证成本需要超过上千万!在制造成本上需要专用产线,需要保障不良率低,例如 28nm 的圆晶成本可能达到 5000 美元了!在使用成本上需要更长周期需要达到 10 到15 年左右,因为如果芯片失效就可能面临整车找回,失效成本非常高!隐性成本可能达到 100 万美元!
但消费级别的芯片在研发上因为迭代周期比较短,其实从手机厂商的新机发布也能看出来消费级别芯片就是 6到 12 个月完成迭代,在制造成本上可能车规级 28nm 工艺的成本要高,预计达到 15000 美元!但是在使用周期可能是 2到 5年的周期,用时间长卡了就换机了,相比汽车失效找回成本,手机几乎可以不计。
在需求刚性上,汽车行业对芯片的“零缺陷”要求(失效率<1ppm)导致车规级芯片需通过多重认证(如 AEC-Q100),而消费级芯片仅需满足功能性标准。这种市场准入壁垒使得车规级芯片供应商(如英飞凌、瑞萨)具有定价权。
在规模效应方面,消费级 3nm 芯片(如苹果 A17 Pro)年需求量超 1亿颗,摊薄了单颗成本;而车规级 28nm 芯片(如 MCU)年需求量仅百万级,无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。
在供应链博弈上,车企为保障供应链安全,常要求芯片厂商签订长期协议(如 10 年供货),导致厂商需提前锁定产能并承担设备折旧成本。例如,台积电为车规级芯片预留的 28nm 产能,其折旧成本需由少数客户分摊,推高了单价。
以 MCU 为例:车规级(28nm)瑞萨 RH850 单价约 15−20,含认证费用 500 万/车型、三温测试成本 20/颗。消费级(3nm)联发科天玑 9200 单价约 150,但流片成本 1.5 亿由数千万颗手机分摊,单颗制造成本仅$0.3。
所以总的来说,车规级芯片的“高价”本质是风险溢价,其价格逻辑并非单纯由制程决定,而是综合了可靠性溢价(认证、测试、良率)、供应链安全溢价(长期备货)及市场垄断溢价(车规芯片供应商集中)的结果。随着车规级芯片向先进制程迁移(如自动驾驶芯片采用 7nm),这一差距可能缩小,但短期内成熟制程车规芯片仍会维持高价。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,欢迎关注我“创业者李孟”和我一起交流!
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